纪录| 民间风雅:云深当识箫人归

     箫,形声字,中国一种古老的管乐器名。

     其字从竹从肃,竹示其材,肃字本义为“千针万孔”,转义为“风声尖锐地漫天呼啸”。竹与肃合为一字,成为这种模拟风吹声的竹乐器名词。
     这样的释词妙得很,将一竿青竹的魂魄都唤了出来。

undefined

     李安导演的武侠电影《卧虎藏龙》,有一段在蜀南竹海拍摄的经典打斗场面,飒飒风中,男女二侠在竹梢间闪展腾挪,虽是刀光剑影,却听得箫声飞逸而起。
     箫音如风过耳,无见一丝形质,却分明又是有色彩、有线条、有相状、有重量的。也许,李安是先得了箫音始才构想出这样的一段情节吧。 
     于是,对于箫这一神器,便更有了十分的倾渴之意。起此意已是久远前的事情了。未曾想,不久前,真有了一段与箫结缘的经历。

     冬日里闲来无事,偶逛北京琉璃厂,被一阵阵箫音吸引着进了一家字号为国箫馆的铺面,进得店中,见到馆主代兴然。他在这里销售着他自己制作的箫,兼以会员制的方式教授习箫者。
     代兴然所制之箫,多以南箫为主。南箫当为箫中雄者,上可溯于唐朝时的尺八,其形粗短厚朴,声音悠长深厚。代兴然不仅擅制箫,南箫即兴吹奏也是一派气象,所吹曲目,常以漠、枯、独静、深夜、大地等词为名,一语点睛,余味深长。

     观代兴然吹箫,见其岿然于座,爆破音起,厉声惊绝,似将空气撕裂,声震于耳,满室裂帛,刹那,音调回落,归于无声,再起时,所发之音,或呜咽徘徊,或悠远绵长,或静若深潭。

      听箫音,观箫人,更觉高手在民间。
     琉璃厂这块宝地,元朝时为烧制琉璃瓦的官窑所在地。到了清朝,为各地进京参加科考学子们的聚集之所,文化人应手的笔墨纸砚及文玩雅乐玩意儿随文士化生出来。几百年来聚下的文气,滋润这条东西长不过八百米的古街。


      琉璃厂是个水深的地儿,有文墨书香之气,也有市井俗俚之趣。这里,就是大北京的一方小民间,有尘世风趣,亦显方外风雅,林立着一间间书肆画廊、古玩旧货铺面,能在这寸土寸金之地扎下根来的店主,相信大多有会有些道行。
      46岁的代兴然,四川眉州仁寿人,习箫之始便无师自通。他说,第一次见到箫这种乐器还是在少年时,头一次吹便能将箫吹响。这一吹,也就注定了他这一生与箫有了不解之缘,冥冥中早有一片青青翠竹的魂魄等着他去唤醒。

      中学没毕业,为生活计,代兴然进了成都市的一家鞋厂做工,在这座城市里,他认识了一群同样为讨生活,以制售笛箫为业的游民,他们采山野之竹,制作各种竹乐器,走街串巷贩卖。代兴然后来辞了工,也成为贩卖笛箫的“背包客”。
      从一天仅赚几块钱开始,他的生意越做越好,又将兄长拉了进来制作笛箫,最好的时候,一年做了三十二万支半成品的笛箫。太过用心用力的哥哥,没过几年就操劳得病去逝。代兴然再也不想在成都待了,就此离开了这座令他伤心的城市。

     他辗转几城,最终在北京落了脚,先是在潘家园摆摊,后来在琉璃厂与人合租了半个门面房卖箫,打拼艰辛,他却乐在其中。如今,他在琉璃厂东街开起了这家上下两层的国箫馆,制、售、教俱全。
     他的经营授课方式不再只是对于箫这一产品的销售,制箫对他而言,也不再仅是一门手艺,凭着独特的领悟力和天然的心性,代兴然逐步进入箫之所蕴的文化之境。从竹到箫,从身到心,从为生活到怡情养性,他的精神世界也因这一手艺,独辟了一方境界,按他的说法就是“小自在小欢喜”。

     在此购箫和随代兴然习箫的学员可谓三教九流,老中青俱全,商人、白领、赋闲者、方外僧道皆有,各色人等虽于浮世忙乱,却都因箫而在此结缘。习箫日久者,常能从音到气再到品性,渐次得到一番清静自在的体悟。
     听代兴然讲箫中玄妙,观其制箫过程,品其即兴吹奏的箫曲,始知,箫这一竹管乐器,若说能摄得天地自然的魂魄,还须有好的制箫师和吹箫人才能合和而成。
     好的制箫师须对竹产地与竹品质了然于心,得上品竹材,切削打磨度量定音,验的是制箫师慧眼识竹,慧耳辨音,慧手调韵的功夫和品性。一把好箫制成,还须有真正的识箫吹箫之人,好的箫人又定然对天地间自然万物气韵深解深悟,也会对自己身体中的气力气韵善加导引。如此,一音横出,才能使得一方天地氤氲出万千气象。

     代兴然的生活经历中,带着雅致气韵和民间烟火气息,就如山间之竹,根着于野,却无妨不断蕴积仙气。竹,可为敝扫,可编箩筐,亦可化成雅音入得殿堂。若有慧心,只待清风徐来,自可发出天籁之音。

     这应该就是一种真正接着了地气的民间风雅吧。


转载自闪映,原文链接:

纪录| 民间风雅:云深当识箫人归